企业新闻

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排名(农业生产信息化是在农业什么领域)
发布时间: 2025-01-02 浏览: 49 人次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1、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

2、农业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建设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相结合,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环境。

3、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 它旨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 农业信息化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 它还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4、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革新,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食品安全。具体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通过应用智能化设备,如自动灌溉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农业机械,实现农田管理的自动化,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5、【答案】: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经营及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6、农业信息化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来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相关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这些技术为农业参与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服务。

农业信息化覆盖率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6%,其中,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4%,79%和83%,假如以按照70%的覆盖率视为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农业0向农业0的过渡阶段,而预计农业0可在2050年完成。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这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1994年,国家提出了“金农工程”,旨在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大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该工程还旨在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使其系统化发展。

广播电视方面,“村村通”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02%和868%提高到2010年的978%和962%,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据统计,1990年全国农活用户只有146万户,至2004达到10,155万户,增加了近70倍,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总数也达到68万个,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年间,农民电视机拥有率再创新高,见图7,农村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大多数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或建立了电视差转台,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

数字乡村就是要把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基础。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如何?

1、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适应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需求,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各环节依靠单一信息技术实现困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从现代信息技术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2、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迅速。早期引进遥感技术,随后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和信息网,促进了农业科研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国内已建立一系列农业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涉及农作物管理、病虫害预测、饲料配方等方面。 国内面临的挑战:农民信息素养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到2016年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有24个省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6台/百户,农村远程教育逐步发展。

农业信息的国内和国外农业信息发展状况

国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通讯网络和计算机设施遍布,如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精确农业成为重要趋势,通过GPS、遥感、GIS等技术实现精准生产,有效降低成本。农业专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开发的PLANT/ds,利用模型描述农业生产知识,促进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我国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贫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增产难;区域性小市与大市场信息沟通不畅,农民增收难;农业教育、生产、流通、服务体系不协调,提高产品质量难。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因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贫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增产难。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业网络也相当普及。

国内外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如下: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系统。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通过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乡乡能上网”实现100%,其中宽带上网比例达到98%,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5亿,计算机拥有量为10台/百户,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近来,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势头,但在科技含量方面,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当前,我们正处在研发、示范、试点的阶段,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构建智慧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单靠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经济、金融等生产关系紧密结合,打通产业链,实现数据循环。

我国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贫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增产难;区域性小市与大市场信息沟通不畅,农民增收难;农业教育、生产、流通、服务体系不协调,提高产品质量难。

东软等也涉及农业信息化业务。问题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等。自1979年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 2 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 ,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必要条件。

农业生产信息化包括哪些内容

服务网络化: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业知识传播、市场信息发布等,使农业信息更加透明和高效。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和整合农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包括病虫害监测、市场趋势分析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资源管理、农业企业运营管理、农产品市场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服务网络化: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农业知识普及、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发布等,使农业信息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帮助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信息化是当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它包含两大核心领域: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与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如自动灌溉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农业机械,实现农田管理的自动化。这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采用电子交易方式,提供包括政策、市场、资源在内的各类信息。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向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