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发布时间: 2024-06-25 浏览: 3 人次

我国在科技事业上有哪些成就

1、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国的SCI 论文数量已达214 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

2、航天科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成功发射了许多航天器,包括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高分卫星等。我国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火星探测和登陆的国家。 高速铁路技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一突破性成果是在2017年11月27日诞生了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以及12月5日诞生的第二个克隆猴“华华”。

4、中国的科技成就显著,以下是一些主要成就: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以及在空间站建设方面的进展。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实力。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 中国高铁以其高速、安全、便捷的特点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孙庆祥,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其科研成果丰硕。他主持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如苎麻微生物脱胶技术研究和黄麻红麻微生物脱胶技术,深入探讨了低洼盐碱地红麻种植技术以及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建所以来,积极参加了国际间的项目合作研究,国际交流频繁。

王绍文,女,出生于1937年4月,籍贯天津,毕业于1959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自那时起,她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并一直工作至今,现任副研究员一职。在麻类机具科研领域,王绍文有着超过30年的深厚经验。

长沙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1958年成立于湖南沅江,2001年迁址至长沙,2011年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牌子。现有在职职工17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建于1958年,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是从事麻类作物研究的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苎麻、黄麻、红麻、亚麻与大麻等韧皮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初加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科学研究

自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共计300多项,其中1978年以来荣获国家级奖项逾100项,包括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星火科技奖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于桑、蚕、茧和丝的领域,其研究策略以应用研究为核心,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该所致力于推动蚕桑产业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现代化生产,特别关注关键技术研发,如高效生产技术和重大科技难题的解决。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积极顺应市场趋势,致力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993年至1995年间,连续三年因其突出的科技成果,荣获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建所以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基本完成了我国蚕、桑品种资源大规模的收集、整理,保存了珍贵桑种质资源1900余份、蚕种质资源800余份,建立起当今世界一地保存规模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研究所自觉地面向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1991991995年连续三年荣获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科委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开发推广了名特优新蚕品种、蚕药系列新产品、桑药等桑园专用产品、蚕用机具、茧丝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五大类50余种产品。

简介:中国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 研究室主要开展蚕桑丝绸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中国蚕、桑品种资源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家蚕基因等方面的研究。